2014年11月17日下午,北京化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有机功能材料系的石峰教授访问仿生工程与生物力学中心,并为中心成员做了题为“宏观构筑基元的可控运动及其超分子组装”的报告。报告主要介绍了石峰教授课题组提出的“功能协同的智能器件”和“柔性间隔层”的概念,建立了“宏观构筑基元的可控运动是实现其超分子组装的先决条件”和“引入柔性间隔层是实现宏观构筑基元间超分子相互作用的重要设计原则”的思想。报告结束后,在中心博士生的带领下,石峰教授参观了实验室并与中心成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并希望有进一步的合作。
中心博士生胡杰为石峰教授介绍POC实验室
石峰教授个人简介:
教育经历:
2008.09-至今 北京化工大学教授
2007.09-2008.09
德国马普高分子所马普奖学金博士后。
合作导师:Wolfgang Knoll 教授。
2005.05-2005.07
以色列耶路撒冷希伯莱大学化学系,合作研究。
合作导师:Itamar Willner教授。
2004.09-2007.07
清华大学化学系,攻读理学博士学位。
专业高分子化学与物理,导师:张希院士。
2002.04-2002.07
德国Muenster大学物理系应用物理研究所,联合研究。
合作导师:Harald Fuchs教授,迟力峰教授。
2001.09-2004.07
吉林大学化学系,攻读理学硕士学位,获吉林大学优秀毕业生。
专业高分子化学与物理,导师:张希院士。
1997.09-2001.07吉林大学化学系,攻读工学学士学位,
专业高分子材料与工程,导师:张希院士。
主要研究方向:
为了推进超分子组装从分子聚集体的研究到宏观尺度构筑基元的组装,申请人围绕“宏观构筑基元的可控运动及超分子组装”这一研究主题,在国内较早开展了基于微米以上尺度构筑基元的超分子组装及其扩散过程的研究,申请人针对宏观超分子组装由构筑基元的“扩散运动”与“组装过程”构成的特点提出“宏观构筑基元的可控运动是实现其超分子组装的先决条件”和“引入柔性间隔层是实现宏观构筑基元间超分子相互作用的重要设计原则”的学术观点,相关成果已在Adv.
Mater.、Small、J. Mater.
Chem.、Langmuir等材料领域国际知名期刊发表论文50篇(其中独立工作后发表30篇);论文被SCI他引2105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