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8日,在陕西省委教育工委公布的《中共陕西省委教育工委关于公布第三批陕西高校党建工作示范高校、标杆院系、样板支部培育创建名单的通知》中,仿生工程与生物力学研究所党支部(以下简称生物力学所党支部)入选“陕西省党建工作样板支部”。

党支部基本情况:
生物力学所党支部成立于2018年3月,是生命学院成立的首个试点师生联合党支部。现有正式党员 39人,其中教师党员18人(含教授5名、副教授4名、助理教授8名,入选国家级人才项目3人次,教师平均年龄34岁),博士研究生 21人。,是一支高效运行且朝气蓬勃的新时代科研团队。

强化组织体系建设 ,发挥好支部战斗堡垒作用
生物力学所党支部始终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坚持以政治建设为统领,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弘扬践行西迁精神,形成“信念传承与立德树人相结合,党性淬炼与科技创新相融合、思想洗礼与社会服务相促进”的党员先锋模范养成机制和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发挥机制,凝练形成“四个一”行动(一次西迁精神专题教育、一次读书心得分享、一次志愿服务、一次学术交流),为教书育人和科研事业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另外,党支部严格落实“三会一课”制度、民主评议党员制度、谈心谈话制度等,建立了党员讲党课制度、师生党员一对一帮扶制度、党员志愿服务制度,以完善的制度体系保障党支部工作顺利开展。先后获得校级“五好”党支部(2018)、校级先进基层党组织荣誉称号(2021)。

党建与中心工作相融合,保障事业高质量发展
党支部坚持以党建促发展,持续探索党建与中心工作相融合的良好模式,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等方面建设卓有成效。
坚守育人阵地,培养堪当时代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党支部坚持把立德树人放在首位,将教书育人、实践育人和科研育人相结合,从道德修养、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三个方面,培养具有科学精神、工匠精神、担当精神、企业家精神的人才。自支部成立以来,获“陕西省高等教育科学研究项目”1项,校级教改、课程思政项目等6项,获“西安交通大学优秀研究生导师团队”和“西安交通大学本科生优秀学业导师”称号等。
党支部培养的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不仅在学术方面获国家、省部级的荣誉奖励,更将家国情怀深深扎入学生心中。例如,培养的研究生鲍雪娇考取选调生服务西部建设,现任榆林市米脂县团县委书记。疫情防控期间,研究所在站博士后、西安大兴医院韩丽春主任担任陕西省援鄂医疗队医疗组副组长支援武汉,在武汉无日无夜奋战3个月,作为全国抗击疫情先进个人在人民大会堂接受表彰,并获“全国抗击疫情先进个人”和“全国优秀共产党员”荣誉称号;研究所在站博士后、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任徽医生受邀在陕西广播电视台融媒体直播特别节目“战疫情西安在行动”中科普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相关知识,就相关科学问题指导大家正确认识新冠肺炎的症状,科学就诊;博士后马乐教授受邀参与陕西卫视新闻联播录制,科普公共卫生专业知识,并呼吁青年工作者应积极进行科研攻关和人才培养工作。
勇攀高峰,为早日实现科技自立自强不懈奋斗
党支部所在团队立足“四个面向”,通过构建体外力-电微环境、建立数理模型,提出力-电微环境调控细胞行为的研究体系,并将成果应用于重大临床疾病治疗等领域:在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研制了基于电化学扫描探针原理的单细胞原位电化学显微成像系统,填补了国际上细胞微环境多参数原位、同时、无损表征技术的空白;建立了全球首台集原子力显微镜、激光共聚焦、光镊三技术联用仪器系统,可实现分子尺度力学信息表征系统原位获取细胞尺度的力-电信息,并将成果应用于重大临床疾病治疗等领域;建立了细胞力-电多场耦合及磁力吻合体等理论模型,制备了磁响应和石墨烯复合力-电生物材料。研究成果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教育部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项、“中华医学科技奖”一等奖 1 项、“陕西省高等学校科学技术奖”一等奖4项、“河南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陕西省“青年科技奖”、“江苏省力学学会科学技术特等奖。发表论文、专著、专利等400余项,承担国家、省部级课题120余项,科研成果受到国内外同行广泛关注。

科研交叉融合,服务社会发展卓有成效
党支部充分调动研究所临床医生和企业合作者的积极性,多次举办经验交流会和实验室开放日活动。举办了临床转化医学研讨会暨医工交叉交流讨论会,为科研工作者提供了交流的平台。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在校内率先利用线上会议形式举办8场学术论坛,为师生提供了多样的学术交流平台。开创了Early Morning Journal Club、Lunch Time Seminar、Saturday Movie Night等系列品牌活动。党支部坚持落实高校社会服务职能,开展“From Toys to Science”和“新冠病毒带给我们的思考”等的青少年科普活动,传播生命科学知识和科学观。

丰富党支部文化生活,营造激扬、向上的支部文化
党支部传播“让年轻的我们尽情放飞梦想”理念,举办羽毛球比赛、跑步比赛等,丰富师生党员业余生活。学生积极组织、参与各类志愿者服务(TedxXian策展团队、山区支教、国际电影节字幕翻译、国际会议对接)、体育赛事(国内外马拉松比赛、羽毛球赛、篮球赛、足球赛)、科普讲座等活动,充分发挥领导力和创造力。联合非党员师生齐心协力完成实验室建设,在创新港研究平台搬迁中,党支部用三天时间完成所有仪器设备搬迁和组装并投入使用,全体师生在共同参与事业建设的过程中凝聚了发展共识。新冠疫情发生以来,师生们积极投身于新冠肺炎防控的各项任务中,为打赢抗疫阻击战贡献力量。
打造宣传平台,扩大支部影响力
党支部将空间文化建设、媒体平台、党支部工作年报结合起来,着力打造强有力的宣传平台。依托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研究院建设,建成了包含文化墙、成果展示墙、多功能休息区、讨论室、冷餐区、图书角等多个彼此独立又相互融合的功能区域。全体师生共同手绘壁画鲸鱼,将流水样式的挂画和艺术地板作为整体装饰,打造与细胞形态相同六边形休息椅、交流台,建成营造了一个生命与宇宙、自然和人类文明和谐统一的环境氛围。特别是打造了森林密语空间,为师生提供了学术交流和思想碰撞的平台。党支部注重工作总结及提升,每年制作工作年报,充分展示团队年度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方面的成就。党支部创建了微信公众号,党员全员参与采写编辑工作,充分展示党支部主题党日活动、党员学习、志愿服务等方面的亮点工作,推进党务公开,激发了师生参与党建工作的热情。

生物力学党支部坚持“推进人类健康”初心,放眼世界科技最前沿,以党建促进教书育人工作稳步推进、促进科学研究创新发展、促进社会服务有效有力。未来,生物力学所党支部将继续秉持“临床问题(BED)-实验室研究(BENCH)-临床应用(BED)”的研究理念,推动“生命世界”、“物理世界”与“数字世界”的深度融合,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而奋斗。